新闻是一种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我们身处信息传播如蛛网交织般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尤其是新闻中的人物会不可避免地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新闻的种类纷繁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党史新闻与党政新闻在众多新闻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接下来我将通过两篇新闻来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为人物塑像的。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邓小平性格及其决策的几个侧影》:此篇新闻来源于北京日报的党史类新闻栏目。
一、标题方面
文章标题采用主副标题结合的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主标题着重于吸睛,直接引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为主标题,富有文学韵味,侧面反映写作对象的品格特性;副标题以平实简洁的语言点明写作对象及主要写作内容。
二、内容方面
文章对于邓小平性格及其决策几个侧影的大体描摹主要采用阐述加实例的手法,极具真实性与说服力。邓小平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忍耐和等待;观察、思考和判断。作者对此的概括并非空穴来风,他的一句“早晚都会过去”便是最真实的写照。邓小平总是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他退休后的愿望是像个普通人民一样去逛商场,如此贴近人民大众的愿望令人动容。诸如此类的写法在文中比比皆是,这种兼具真实性与说服力的写作手法对于塑造小平同志立体的人物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构方面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层次分明,有一气呵成之感。本文作者起笔于邓小平“三起三落”的政治人生,进而引出写作的主题——小平同志的人生态度。接着作者从逆境心态、人民立场、行为作风、格局境界四个方面阐释,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将小平同志的形象塑造得立体、生动、多维。文章的结尾巧妙收束于最后一个方面:格局境界——小平同志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个人的愿望却仅仅是当一个普通的公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就是对小平同志的格局、境界的最佳形容。同时,文章结尾也与标题相呼应,使得全篇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四、语言方面
文章语言平实,偏口语化、生活化。本文属于党史类新闻,带有回忆录的文章特性,且新闻的受众群体广泛,故引用了大量生活实例,语言风格平实易懂。文章中引用的小平同志的话语“杀出一条血路”“圣人不好当啊”等都能体现本文的语言风格。
《第一观察|纪念邓小平同志,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此篇新闻来源于新华社。
一、标题方面
文章标题直截了当,“纪念邓小平同志”是文章的主旨,“习近平总书记”六个字点明文章的权威性与可信性,“这样强调”四个字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开启下文。
二、内容方面
文章的内容主要依托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侧重阐述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他带领党和人民共同推进历史进程,实现了思想与社会的飞跃;第二个部分强调他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以他为主的邓小平理论至今仍启迪国人、指导实践;第三个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期望与要求:我们要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坚持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人民至上、对外开放和从严治党。三个部分从过去谈到未来,从思想讲到实践,同时涉及历史维度与思想层面,达到了纪念邓小平同志、启发指导今人的双重效果。
三、结构方面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作者开篇便说明了新闻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具体事件,后文则从上述三大部分展开,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文章结尾主要起升华主旨的作用,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结构清晰完整。
四、语言方面
由于本文属于党政新闻,文章语言严肃正式,端庄雅重,文中“不朽功勋,镌刻史册;先辈事业,照亮征程”、“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党百余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等语句都是突出的例子。
对比两篇文章,可以发现党史类新闻主要以回忆录的形式展开论述,以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为人物塑像;党政类新闻主要以时政事件为背景进行阐述,以严肃化的语言风格为人物塑像。两者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却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都向我们展示出立体、生动、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总的来说,新闻为人物塑像可以回望过去、以史为鉴,也可以贴合时代、与时俱进,让人物既在历史中熠熠发光,也在当下授人以渔。
两篇文章的分析思考只是抛砖引玉,读者们不妨搜寻更多类似文章进行阅读赏析,我们期待大家的思考与提升,也盼望与您在下期文章中相遇!
原文链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邓小平性格及其决策的几个侧影》
编稿:王欣潞
审核:程韵竹 李家圆 房明慧
策划:程韵竹 李佳佳 杨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