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的意义在于投入多少,一份实习的价值在于怎样对待。章霄学姐的文字将她的实习经历徐徐讲来,描绘了一位秘书学子的处事风貌:朴实、认真、踏实、严谨。每一位秘书学子都在各自岗位上散发着光与热,传递着秘书学的作风与传统。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文章,一起来看看章霄学姐的实习经历吧。
《我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做实习生》
章霄
▲图一 章霄学姐
2018年8月28日,我进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学编辑室,成为了一名实习生。2019年6月19日,是我实习的最后一天,我的心里有很多不舍,但我那天不知道怎么表达,只说了几句“老师再见啦”,便像以前一样与编辑室的老师们分别了。可是回到学校,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后悔当时没多说一些。想到邓老师说的,要多写、多练笔,我就把它写了出来。
一、缘起
我在首都师范大学读的秘书系,这个专业比较特殊,从大二开始就有实习学分,每学年对实习的要求逐渐提高。大二我们有校内实习,我在学校综合档案馆工作,距离很近,从我们校区去本部的工作地点只需十几分钟,而且每星期只需要工作半天,工作清闲、简单,老师平易近人,大二实习结束后我本打算下学年继续在那里工作。
大二下学期有次专业课下课后,班主任郑丽芬老师问我古代汉语学得怎么样,我有点小得意,因为我感觉我古代汉语这门课学得还挺好的,在我知道的同学里分是最高的(其实我也就知道几个同学的分)。郑老师告诉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那里有个实习岗位,之前是我们学姐在做,现在学姐毕业了,想让我们专业的同学跟上去,问我愿不愿意。我当时听着有点愣,毕竟什么东西带着“国家”二字就变得高级了起来,我有些犹豫。我虽是中文系的学生,但我并不觉得自己的文学素养很高,这让我面对这个岗位少了一些底气。加了学姐微信以后,学姐告诉我,刚开始不会做没关系,老师会带我入门,并且老师们都很好相处以后(因为我从小就很怕老师),我就去找班主任接下了这个实习,马上就加上了编辑室主任邓咏秋老师的微信。通过和邓老师的聊天,我了解了我的工作内容还有工作环境,并且定下了我实习的日子。
▲图二 出版社就在这个院子里,正对面这栋楼是文津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图三 我就在这个楼里实习
二、工作
我实习期间主要是给编辑当助手,做的工作有编务、校对等,包括一些杂活。编务,是辅助编辑的一个岗位,编辑很重要,但编务也不容小觑,我干了这么久的编务,也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图四 隔壁的北海公园
这个工作很需要细心,编辑老师们审稿修改都是在纸质稿上进行,有些书稿有很多页。实习生协助时,拿稿子时得注意底下,看是否少拿了。我常做的是核红(编辑修改用红笔,排版员修改后,我们根据编辑上一稿核对修改后的稿子是否改对了,这叫核红),一次性要拿走前后两份稿子,纸张很多。要分清新稿和旧稿,因为新旧两稿常会动版(因为有改动,新旧稿每页上的文字不一样的),核对的时候要找对应的地方。刚开始我经常找不到新一版稿件里对应的地方,做得很慢,效率很低,后来学聪明了,翻页的时候不急,会暗暗记下标题,找到同标题后,看自然段的开头就找得快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有的老师让我用红笔标记,有的老师让我用铅笔,有的老师要求折角,有的老师要求贴条,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按老师的要求做。
不懂的一定要问!我记得我第一个工作也就是编页码,因为没听清楚邓老师的要求,导致自己重新编了两次,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还没法帮老师做其他的任务。我来到出版社,确实没有什么基础,学校里只学了一些修改符号,在这里经常不够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我就拿小条记下来,或者用手机拍下来。不妨碍后面的核对时,我会全部做完以后一起拿去问老师;如果是比较重要的,我马上就会去找老师。有人说有问题就要赶紧问,这也没错,但我个人觉得老师们正在校对稿子,中途动不动就被我打断,想来心情不会太好,也影响校对的质量,所以如果不是大问题,我都攒着一起问,碰到远程给我布置任务的老师,我还会整理统一整理成文档发过去,这样我不必卡在一个问题等着,老师也不会被打断思路。
▲图五 图书馆学编辑室有三个这样的办公室
另一件常做的事,就是整理编辑审稿后需要问作者的一些问题,我需要把有问题的页面拍下来,截图整理成一个word文件,逐一列出,并用简单的文字把问题描述清楚,方便作者理解。整理好后,经编辑老师确认无误,再转发给作者,要求作者回答。我有些强迫症,拍照一定要俯拍,要拍得四四方方的,所以拍的有些慢,一份稿子拍完要不少时间,这点其实不好,因为放到文档里,我还需要用文字描述一下问题,我拍的照不影响这些,但我改不了。强迫症也影响我做文档,我看不惯问题的描述和图片分在两页里,一定会把他们放到同一页上,所以我经常会疯狂敲回车键,美名其曰“美观”。值得一提的是,社里的网速不怎么样,常常让我抓狂,有一回慢到我没法在电脑上加载出图片,只好带回家做,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等着电脑上加载,然后做其他的任务,偶尔没任务的时候,还能做做自己的事,或者看看老师的稿子学习学习。
▲图六 拍的反馈照片
在核红以外,邓老师还教我做校对通读,我第一次做的校对是一份宝卷的稿子,邓老师给了我五页,让我试一试。我用铅笔一字一字地指着进行默读,感觉不通顺的地方就多读几遍,然后进行修改,是的,我刚开始做是用语感在做,但我的语感一般,最后给邓老师看的时候还挑出了不少错误。这让我很害怕,很久一段时间我都没敢做校对,有几次邓老师想给我稿子,我都以我手上有活逃避了过去。但我知道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邓老师第二次教实习生怎么校对时,我就凑过去听。听完领了稿子,在上班时间校对了一篇,拿去给邓老师看。邓老师看完后虽指正了我的几个错误,但也给了我鼓励夸我大有进步。我就一鼓作气把剩下的稿子都带回学校看了。这之后还有几次校对,刚开始全用的铅笔,改完都要拿去给邓老师看。后来做得更熟练了,有些能肯定的也用红笔,再拿给邓老师看的时候改错的就很少了。看稿子讲究的是心静,老师们看稿子时都很安静,我刚开始看总是静不下来,慢慢地找着了感觉,也就看得进去了。
我在社里工作了一年,能越做越好离不开我的自我检查。工作中有一项任务是每天写日志,记录自己一天工作的内容,我每次都会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复盘,在日志里写写感想,写做得不好的地方,还会标记注意事项。我也会犯迷糊,会再次犯错,但我能保证“事不过三”,给自己警告但也不把弦绷得太近,是我做好工作的小诀窍。
▲图七 写工作日志(忽略我的丑字)
▲图八 实习日志
▲图九 邓老师把我的日志发在实习生群里做示范
三、编辑室的各位老师们
编辑老师们其实都很忙,邓老师有一回看着最近要出的书单子说:“忙完这阵子就好了。”当时我在一边接了一句:“感觉忙完这一阵还有下一阵,老师们好像一直在忙。”邓老师就笑了,说:“是,马上我们就要馆庆了,今年应该都挺忙的。”我当时就在心里给自己“呸”了一句,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图十 图书馆学编辑室的七位老师
图书馆学编辑室一共有三个办公室,七个老师,十张办公桌。我们实习生都是哪有位置坐哪里,但一般如果我帮哪个编辑老师当助手,会跟他坐同一个办公室。老师们的桌子上都堆满了稿子,有时候稿子多,还会放在窗台上,我有幸参与过年末编辑室卖废纸,稿子从柜子上面、柜子里面一沓一沓地取出来摞好,放进编织袋里,编织袋不够用只能先拎出去把里面的废纸倒进车里再拎回来装下一袋。老师们的电脑上也都放满了文件,我用的第一台电脑,桌面上的文件已经多得看不见,我只能把前面的文件分类好放进文件夹里,才能看见我刚收到的新文件。看稿是个费眼睛的活,办公室的老师们基本都带眼镜;看稿还是个费脑力的活,每次我打扫地面,都能扫出很多头发。
▲图十一 编辑的工作台
我刚去的时候老师们对我不熟悉,找我的时候都说“实习生过来一下”,后来知道了我的名字,会叫我“小章”,邓老师有时候会叫我“小姑娘”,叫其他男的实习生会叫“小伙子”。我刚去实习的时候是大二结束的暑假,穿着T恤和大裤衩,背黑色的双肩包,高老师和黄老师见到我问我多大了,我一般都记不起自己的年龄,我就说我快大三了,老师们就会说难怪看着这么小。确实,我的身高遗传我妈妈,骨架小,但是脸像我爸爸,有点胖有点圆,而且穿衣风格比较幼稚,但我也只是在老师们的眼里比较小,在外头是有小朋友叫我阿姨的。
我常常和张颀、王炳乾老师一个办公室,坐最靠门的办公桌,老师们出门进门都能路过我。张老师家里有女儿,大概是在家经常抓坐姿,每次路过我时,总看不惯我头离桌子太近,要停下来提醒我头抬高。有一回我和老师们吃午饭,我点了番茄炒蛋,但我不喜欢吃番茄,我就把番茄都剩下了,张老师扫了一眼我的盘子,笑着说他要在家,会让他女儿都吃掉的。我心里惊了一下,然后默默地开始吃番茄,好半天咽下去一个,可能看我吃得太痛苦,张老师端盘子走的时候说吃不下不吃也没事,我说没关系就快吃完了,但我心里的感受只有欲哭无泪。
我有一些观察周围事物的小癖好,我扫地时看见王老师的椅子,上面有细细的毛毛,我猜王老师家养动物,后来听到老师们的谈话,知道王老师家养猫,室里有好几个老师家里都有猫。王老师应该是个很厉害的编辑,我没有怎么帮王老师干过活,但因为王老师就坐在我后面,我有问题会就近找王老师,有一回我做校对,有个句子感觉有误但改不出来,就问了王老师,王老师读了一遍,先圈了一个“的”改成“得”,然后教我改了整句话。后来我拿给邓老师看的时候邓老师说这个“得”改得很有水平,我说是王老师改的,就这次让我觉得王老师很专业,当然我们室里的老师都是专业的!
▲图十二 院子里的花
与邓老师同办公室的郝蕾老师每天早上来办公室后,喜欢泡一杯咖啡。我也很少帮郝老师干活,因为郝老师的活总是和我错开,不过我经常听到邓老师和张老师有问题的时候,找郝老师讨论的声音,且我找修改标准的书、找字典的时候都找郝老师拿,因为郝老师桌上肯定有。
唐澈老师是我第一个敢用表情包回复的老师,因为唐老师像大学生,会放零食在办公室里,因此虽然也是老师但我没有那么怕,感觉会亲近一点,对表情包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不过唐老师给我布置任务的时候还是很严肃的,毕竟是对待工作。
高爽老师经常给我布置任务。我想高老师在家对女儿进行的应该是鼓励式教育,因为我做完工作的时候高老师会夸我做得很棒、很好,用电脑的时候还会发我大拇指,有一回我问高老师可不可以用废纸打印的时候,高老师说可以,还夸我是好孩子。我并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高老师以为我不考研,表达希望我以后还能来社里继续实习的意思后,我觉得我之前的工作都得到了肯定,我知道了我的工作都做得不错,我心里很高兴,我很感激高老师。
黄萍老师是照顾我比较多的,我的实习工资就是黄老师负责的。大三下学期我回来实习的时候,出版社食堂改革了,升级成自助餐形式但是需要饭卡,实习生们的吃饭问题就都是黄老师负责了,有老师不在的时候,黄老师就会把饭卡拿给我们;老师们都在的时候,黄老师就会一个一个地通知我们要自己出去觅食。黄老师每天早上很早就到了。下班的时候,我和黄老师会同行一段路,所以我和黄老师的非工作上的交流会更多些。后半段实习,黄老师会把多的酸奶和水果给我吃,会跟我聊天,还会关注我的朋友圈,知道我参加合唱还想听我唱一段,我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找了一个中午唱了一首歌,唱的其实不太好,但是黄老师还是夸了我。
▲图十三 出版社院子里的喜鹊
从我加上邓老师的微信开始,我就感觉到了邓老师的忙碌,进了社里,“忙到飞起”的既视感更是扑面而来。邓老师讲话语速很快,说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我习惯了用手机备忘录记要点,但我根本来不及把手机拿出来。刚开始我觉得邓老师很严肃,后来发现老师对待工作是这样,但抛开工作,就是一个好说话、理解大家的好老师。邓老师对我们实习生很热情,还很有耐心。每一次有新的实习生来,邓老师都要讲一遍校对的要点、常见的错误和改正方法,中午带着我们去吃饭,吃完会带我们参观社里的建筑,带我们去北海公园遛弯。我第一天吃完午饭后,邓老师带着我逛了一圈,告诉这原来是国立北平图书馆,隔壁就是北海公园,我进门就看到的宫殿一般的房子叫文津楼,走来的这条路就叫文津街。和邓老师吃饭的时候也会聊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我现在的考研目标就是听了邓老师的建议才定下的。邓老师对自己的公众号很上心,而且有计划地涨粉,跟进潮流做过抽奖送书活动,但后来发现抽奖活动还不如邓老师自己写一篇文章点击率高。邓老师写的很多文章,阅读量都很高,这大概就是邓老师的文字力量。我有机会听过邓老师给青年编辑做的讲座,收获很大,邓老师说的有些态度、精神,不仅仅只是做好一个编辑该有的,在其他工作上都是通用的,也就是邓老师在那次讲座上呼吁大家要多写,想到就要写,我才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录我的实习生活。我发的每一篇日志,邓老师都看在眼里,实习的这一年,邓老师磨练了我,让我掌握了不少技能,也让我增长了信心。
▲图十四 邓老师给全社青年做讲座,我也有机会参与听讲,收获很大
四、下班路
下班出了大门,对面就是中南海,每天下班都会往那边看一眼,光是看见门口军人站岗的架势,就有莫名的自豪感。往西走不远,就是北大医院妇产儿童医院,能看到各种大着肚子的孕妇和哭的笑的小朋友。往前走有延吉餐厅、庆丰包子铺和护国寺小吃店,我有时饿的紧就会去店里吃晚饭,吃完再回学校。再过个大马路就到了我最喜欢的鲍师傅,每次下班都会买一些回学校,走一会儿就是一家做酥类点心的店,我常买的就有雪花酥和核桃酥,酥酥脆脆,关键是没有甜腻掉牙。这一路上都是北京特有的小平房子,低低矮矮,往里看就是小胡同,开小卖铺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会拴着狗或者猫在店门口,好几次我都被这些小动物勾得挪不开脚。这么多吃的、看的,每次下班都让我元气满满,根本不会有疲惫感。
▲图十五 分别是:猫、鲍师傅、雪花酥
我在社里度过了春夏秋,冬天我们学校放的早,我回家早所以没看过社里白雪皑皑的场景,但我觉得和紫禁城不会差太多。我的实习已经结束,但是我却难以忘记这段日子,室里的实习生来来去去,不知道他们的感想如何,但我确实留恋。大学四年,我在这里待了快一年,学到了很多,这份实习也让我改变了很多,这是我的一段人生经历,我从中获益的,将会帮助我走好未来要走的路。
▲图十六 我参与做的书
章霄学姐的实习经历让我们看见,可以用怎样的专注和沉静进入每一份稿子和工作,感受平凡却熠熠闪光的人、事、物。虽然学姐已经走出秘书学系,但她的认真与投入会融于秘书学的文化之中,不断传递给后来的学子,给予他们深厚的力量。到这里,本次分享就结束啦,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编辑:程韵竹 杨诺依
审核:杨诺依 李佳佳
策划:程韵竹 李佳佳 杨诺依